010-62672366

上海老城厢的茶馆

2019-05-10 来源: 马春的主页 浏览(1883) 评论(0)

      茶馆曾经是一个区域人们灵魂的寄宿点。在上海老城厢的茶馆里,喝茶同时还应有好吃的小食。

      茶是顺自然而生,吸天地之精华。中国人通过茶与天地相通、与自然相连,达到“天地与我同生,万物与我归一”的境界。天人合一理念,杂糅在茶文化的方方面面,如盖碗三件套就称为“天、地、人”。

     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中创造的优秀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之一,与道、释、儒深度交融;与传统文化合为一体。茶文化已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令人悠悠情思的奇葩。

      茶馆是茶文化精神的物化。它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,在六朝就有记载可喝、可住的茶寮。唐代《封氏见闻记》也有记载卖茶铺。到宋代茶坊、茶铺极为普遍,小说记载也很多。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里就有茶馆。到明末清初更盛,遍布大江南北。茶馆这名称始于明朝,以前称为茶肆、茶堂、茶坊、茶楼、茶邸、茶寮等。

      茶馆,是当时社会各种势力的交汇点;是社会公信力、公知力形成的地方;是表现中国人审美、知识、信仰、习俗、道德具象化的空间;是传统文化、江南文化的孵化馆;是人境合一、寄情于物的地方;是抒发情感的地方;是茶与景交融的地方;是大众传播的渠道、身心休息的去处、知识交流的载体、民事活动的场所。

      以前茶馆可谓信息发布中心、信息交流中心,更是信息传播中心。当时称为茶会、市头,有点像专业劳务市场、同业会似的,一个茶馆一个市头,有些还分时间。茶馆也是巡捕包打听、报社记者、帮会码头官、白蚂蚁等常住点。不相识的人可在茶馆同坐一张茶桌上喝茶交谈,男男女女也都在茶馆里交集,所谓“四大皆空,坐片刻无分尔我;两头是路,吃一盏各自东西”(洛阳古道茶亭的对联)。从前就有“不在家里,就在茶馆里,或者就在去茶馆的路上”、“白天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”的说法。所以茶馆是一个区域人们灵魂的寄宿点。

      民国时期的茶馆以盖碗泡茶为多,后来以紫砂、瓷壶为多。新中国成立后,以热水瓶配玻璃杯为多。风俗有很多,如夏天莲芯茶、玳玳茶;过年喝元宝茶;每年喝头茶时茶客要给店小二红包。喝茶讲究“和”字,所以以前就有解决事端“吃讲茶”的说法,两方谈妥后,红茶、绿茶混合后一饮而尽。

      在上海老城厢,1950年以前,据统计就有169家茶馆。在城隍庙,一天能接待三千人规模的茶馆就有十家。老城厢最有名的春风得意楼有三层。上海人不讲喝茶,讲吃茶——喝茶同时应有好吃的小食,城隍庙的“小吃王国”其实跟茶馆搭界。现在很多小食随着茶馆的消失而消失,如甘草梅子黄连头,盐金花菜五香豆,椒盐杏仁糖胡桃,冰糖花生山楂糕,鸽蛋圆子糖藕片,檀香橄榄金桔果。豫园的旅游商业化,挤压了茶馆文化的空间,形成快消文化。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、心灵需求的渴望,人们对深层次的旅游、对感受文化的需求,我们是可以建设有服务规范的民宿与茶馆群、博物馆群来营造慢游文化氛围。

      茶馆的环境意象,有较强的包容性、自然性、休闲性,古典性。一般以两条主线为主,一是自然为主线,以人与环境、人与自然、人与现实社会融合、契合、融为一体。茶馆是人为地创造“第二自然”,在小空间里创造出大自然,创造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。二是传统文化为主线,以“传统文化的时尚为载体,时尚文化的传统为表现”,来塑造中国茶馆意境的。好的茶馆气韵绵绵,如中国的书画、园林讲究气韵生动。这也是中国茶馆特有的设计理念;还要名茶配名水,品茗临佳境,讲究文质兼备。文,指精神;质,指物质,一般茶馆“文胜质”。

      茶馆是坚守在中国土地上最顽强、最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载体。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动乱时期,茶馆也被取消了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多,休闲变成日渐重要的生活方式。茶馆的形式虽然有所变化,但它在人们心理中的地位没变,吸引力没变、凝聚力没变。有的功能消失了,有的功能强化了,还有新的功能出现了。后工业时代,休闲的时间、在家的时间将增多,人们对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有新的需求,团体活动的需求也较为强劲。现在,人们还希望有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的空间,作为居住空间的延伸,比如在工作单位以外有自己工作室、茶室、禅室等。没有足够经济能力的人可以寻求公共空间来满足心灵的需求。所以茶馆的大发展来临了。如今,各家茶馆就有各自的认同者,茶馆的方向也朝多元、个性方向发展。(张荐茗)

别默默的看了,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!:)

登录 立即注册


热门精选案例

最新案例